(乾隆本《江津县志·地理志·疆域·关隘附》)
崖门关,县南三百里,一名雁门关①。伪夏明升筑以御播,遂以为界②。北属江津,南属贵州③。邹鲁⑷有《修关谣》,今缺。
注释
①崖门关:县南三百里,一名雁门关:崖门关,南距县城三百里,亦名雁门关。位于四屏镇东南,一名官岩坪,旧为四川、贵州界山,属江津地,今属贵州习水县寨坝镇两路乡官岩村。蜀汉时期,始筑兵寨,名崖门关寨,讹传为雁门关,即南雁门关,以别于山西雁门关。
②伪夏明升筑以御播,遂以为界:大夏明升筑关防御播州(今遵义)杨氏土司,成为大夏与播州边界。伪夏,明玉珍于1362年在重庆称帝,国号大夏,正史不予认可,故称伪夏。明升,大夏太子,其时年幼,由大夏丞相戴寿辅佐镇守崖门关。戴寿籍贯江津,熟知江津形胜险要,崖门关之修复,当出戴寿之谋。
③北属江津,南属贵州:崖门关以北为江津地,以南为贵州境。今江习高速在崖门关东面僰人坡出境,坡为分水岭,北流山溪名僰人溪,注入笋溪河上游临仙河,南流山溪名寨坝河,为习水河上游。
⑷邹鲁:明朝弘治丙辰科(1496)江津籍进士,文史家,官至参议。
旧志云:洪武初,民死干戈,背乡井,关内地为无人。境抛粮①三百七十石,皆笋溪里赔纳。正统中②,里民龚秉和以事诉闻行③,查不果,自是粮入里甲,分赔地。虽有界民,无适主④。天顺⑤以来,播酋⑥引其民入关三十里,地与民皆播主之。弘治中,里民呈词高都,御史委主部簿高厚往踏⑦。上下纳播州之贿,所谓荒田册地,里图俱不一目,以地并民俱属播⑧。可为浩叹!此关属播州总路。正德庚午、辛未,盗之往还皆由此。播州之夷因而摽掠,亦自此出。邑人以事达于林都宪,何副使将命官勘理,以军务繁剧,中止。夫地为朝廷之土,人为朝廷之民,粮则朝廷之税,以关内之民而服役于播,津民代其税,可乎?
注释
①抛粮:指抛荒田地应交的田赋。
②正统中:明朝正统年间(1436—1449)。
③以事诉闻行:以土地抛荒照收田赋起诉引起官府重视。
④虽有界民,无适主:虽然有户籍明晰的边民,但是无适合务农的田主。
⑤天顺:明朝天顺年间(1457—1464)。
⑥播酋:播州土司酋长(头目)。
⑦弘治中,里民呈词高都,御史委主部簿高厚往踏:明朝弘治年间(1488—1505),乡民举报到朝廷,御史委派佐使高厚前来勘察。主部簿,官名,各级主官下属掌管文书的佐使小吏。意即朝廷对播州土司侵害江津,不以为然。
⑧上下纳播州之贿,所谓荒田册地,里图俱不一目,以地并民俱属播:上下官员收受播州土司贿赂,所谓抛荒田地图册、乡野地图均没有一处真实可查,土地编户全部归属播州土司所有。
夏振玉①曰:播州之强横,其由来者渐矣⑵。所谓“军务烦剧中止”者,得毋又假其兵力,故不敢问之欤?观曹甫、方四⑶等以此入婺川⑷,复出笋溪,势必经播,而彼地曾不一加堵御。及入内地,又云:出兵防剿,反肆残害。要功挟赏,无所不至。甲申之变,辛酉之变,万历庚子之进剿⑤,数次大役,笋溪尽为鱼肉。其占地夺关,抑又不足言也。
注释
①夏振玉:康熙初年江津籍史学家、文学家夏珙,字振玉。
②其由来者渐矣:其原因是逐渐形成由来已久。渐,渐进,逐步。《周易·坤》:“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由来者渐矣。”
③方四:明朝侵占江津地域的播州匪首之一。明正德六年(1511),播州匪首曹甫率众攻破江津城时,方四趁机占据津南地域。四川巡抚林俊(即上文林都宪)调兵镇压,杀曹甫于鹤山坪南麓石板井。方四据雁门关为出入之地,祸害津南尤烈。
④婺川:今贵州务川县。
⑤甲申之变,辛酉之变,万历庚子之进剿:明朝的三次军事剧变。甲申之变,崇祯十七年(1644年)李自成攻入明朝都城北京,明朝灭亡。辛酉之变,嘉靖十六年(1537),明朝讨伐安南,功亏一篑。万历二十二年(1594),明朝进剿播州土司,国力大损。
作者:江津区党史研究室钟治德